您现在所在位置: 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 > 师资团队
陈维荣教授研学团队介绍
更新时间:2024-08-07
陈维荣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智能监控与新能源应用研究室,隶属于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一支“基础研究为核心,应用研究为驱动,产业化推广为目标”的研究团队。主要开展供电监控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智能优化算法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该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讲师1人,高工1人,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
陈维荣,教授/博导,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铁道学会电气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多个学术期刊编委。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EI 20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
李奇,博士,教授/博导,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中心主任助理,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IEEE工业电子学会交通电气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分委会主席、中国电源学会交通电气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以及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副主编和客座编辑。
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中国中车科学技术二等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专项科技奖、成都榜样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等奖励;获批教育部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4篇(ESI 0.1%热点论文1篇、ESI 1%高引论文3篇);发明专利授权38项;出版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章节)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科研项目18项。
戴朝华,博士,副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引进人才。分别于1998年、2004年和200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电力系统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和国家电网、唐车公司多个横向课题,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国际合作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 《电力系统分析》全英文教学等项目20余项。
陶诗涌,博士,高级工程师,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2)委员。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西南交通⼤学系统控制与信息技术专业工学博士。
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材料及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技术、新能源发电储能及转换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应用工作。作为核心骨干成员主研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申请、授权中国专利22项,美国专利1项。
郭爱,博士,讲师/硕导。199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97年和201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车载大功率燃料电池建模与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讲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8项。
韩莹,博士,助理教授/硕导。西南交通大学“青苗计划”入选者,IEEE会员,校优秀博士论文、曹建猷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首批青年讲师团朋辈讲师。分别于2013年和201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主要从事混合动力系统/微电网能量管理、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承担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ESI 0.1%热点论文1篇、ESI 1%高引论文3篇),专著(章节)1部,参编教材1部,参与制定IEC标准1项。担任10余个IEEE、Elsevier期刊审稿专家。
团队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曾邀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衣宝廉院士、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Youyi Wang教授、山东大学张承慧教授等进行学术讲学;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赴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学习深造;指导20名新加坡Temasek Polytechnic本科学生毕业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APPEEC、ICCA、CCDC、WHTC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地学术交流与探讨。
研究室现指导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50人,已毕业博士11人,硕士73人,指导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交流生20人。研究室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综合能力,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1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人,先后有5人赴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深造。
高校就业渠道以博士为主;部分硕士毕业生选择留学攻博;团队博士生拥有国际知名高校的联合培养机会。龙8long8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