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 > 培训课程 > 竞赛培训
用不同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 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
更新时间:2024-10-23
9月份,不少济南学子在全国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中载誉而归。近年来,在五大学科竞赛中,济南学子不断登顶国际奥赛,为国家队争金夺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与核心竞争力,从基础教育入手,济南也在不断探索着拔尖人才培养的机制。记者聚焦高中教育,看各校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厚植沃土。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山东省实验中学起步早,是省内首批开启探索的学校之一,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领先者。自起步起至今,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已是各学科竞赛中的一道“招牌”,备受各界关注。那么,学校在竞赛生的培养上有何秘诀呢?
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于永水介绍,关于学科竞赛培养,学校主要在生源、师资、管理、评价等四大要素上占据优势,从起初的学科竞赛培养“1.0”时代到如今的“3.0”时代,学校不断加强、完善这四大要素,让培养体系日趋成熟且形成独有的省实验模式。
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有余力、在一些学科上有天赋的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这是学校开启竞赛生培养的初衷,也是学校理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体现。由此,学校有了学科竞赛培养的“1.0”时期:开发课程、搭建师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拓展、探索自我成长的“空间”。到了“2.0”时期,学校在竞赛生的培养上走向专业化。到了当前的“3.0”时期,学校更是进一步优化理念、机制和师资,汇集前沿的教育资源来育人。
理念上,学校吸取“精细化”培养理念,借助大数据等对学生学情进行梳理与细分,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师资上,学校进一步配优配强,引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竞赛教练。
在竞赛学习过程中,适不适合很重要,兴趣是选材的第一个“筛子”。学校开创了公益课程,通过网课形式免费向全市学生开放,“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课程去了解自己对学科的兴趣,为日后学习竞赛、深研某个学科埋下一颗种子。”于永水说。
学科竞赛是学生成才的通道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育人抓手。于永水介绍,在山东省实验中学,竞赛不是功利的,而是培养一种学习品质。竞赛生身上的意志力、钻研精神等,也能对身边的同学起到激励作用。“善于分享,是学校学生身上最大的特点之一,竞赛学习与常规教育也是互相促进的。”于永水说。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历城二中的名片之一。近年来,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历城二中学子也用一个个喜报印证了这张名片的“含金量”。在学科竞赛培养上,历城二中又有何“独家秘籍”呢?
历城二中副校长岳善华告诉记者,自开启竞赛生培养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学校让这张名片越来越亮,主要是在四个方面构建了“历二模式”。
一是在软硬件上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与保障,点燃他们的学科竞赛兴趣。无论是课程、师资还是实验室的配备,学校都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竞赛学习护航。
二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何要搭建平台对学生进行竞赛培养,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尤其是一些优秀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对学习竞赛的学生有两个要求:学有余力,各文化科目功底扎实,学习竞赛才能游刃有余;对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这样龙8体育官网才不容易半途而废。
师生共成长是让学生在学科竞赛上不断攀登的第三个方面。人们常用“极限运动”这个词来形容竞赛学习,事实上也是如此。竞赛对学生的心理是一种考验,也要求学生具备强大的信念感,由此才能在不断高强度的备赛比赛中坚持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做学生的朋友、导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并肩作战,直到顶峰相见。
竞赛学生的培养也是序列性的。岳善华介绍,历城二中构建的“大中小衔接贯通一体化培养”机制,更好地助力了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以及个性化成长方案的制定。这也是学校在竞赛培养上的又一特点。
学科竞赛,不仅是竞赛,更是学生成长路的延伸。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能的撬板之一,历城二中更关注的是通过这块撬板,创新育人模式,为人才的终身成长赋能。
前有北大数学院的“韦神”韦东奕,后有2023年获得全国数学奥赛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被北京大学英才班录取的陶竟天,20多年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不乏竞赛学子走入国内知名院校。
以2023年为例,该校有2人获得全国信息学奥赛银牌;数学学科1人跻身省集训队;15人入选全国英才计划,人数蝉联省内第一;化学和生物学科获奖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
该校对竞赛生的培养有一套完整体系,从新生入校前就开始了。新生领取录取通知书时,会领到一份竞赛选拔通知书,只要有兴趣均可报名。各学科都开发和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各自特点的课程和培养机制。
山师附中制定了奥赛、强基计划、高考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让更多有潜质的学生在适合的领域崭露头角。“通过系统训练,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竞赛奖项可能也会成为学生高考时进入更高层次高校的敲门砖。”该校副校长李成金说。
作为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近年来,山师附中在培优赛道上与时俱进。2023年,该校成立竞赛部,统筹负责学科类和科创类高水平赛事的组织发动、竞赛选拔等工作,致力于提高学科竞赛质量和水平,将更多优秀学子送入心仪的名校。
学校竞赛部主任薛茂昌介绍,山师附中背靠山东师范大学,依托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打通向上向下的人才培养通道。以化学学科为例,山师附中与山师大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达成“双高”联合育人战略协议,积累了丰富的奥赛课程资源与高效的奥赛培养方案,提供了条件卓越的学习平台。数学竞赛则打造了有专属特色的“五级”培养体系,借助集团一体化培养优势,对有数学天赋和专长的拔尖创新人才尽早发现、系统培养。
今年4月,在济南振声学校“中学生跟着院士做研究”首次导师见面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教授团队成员与高中生面对面交流,介绍团队研究方向、项目实施计划,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山东大学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培养模式,推出“中学生跟着院士做研究”项目,通过专家引领、项目驱动,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表示,跟着院士、教授做研究,学生能切身体验科学研究的魅力,对知识学习产生新的理解和体验。
依托山东大学,济南振声学校积极推进大中小贯通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育人生态,每年遴选一批学生进入山东大学,在专家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等。
该校定期邀请国内外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养模式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和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构画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构建了学业水平、综合能力、个性品质、领域专场、文化环境等5大甄别指标,并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该校学科竞赛实践采用“加速+充实”的教育模式,实行分科分层辅导,为学生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提供教学资源。20212023年,该校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获得5块金牌,其中4人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得清华北大保送资格;10人获得银牌,获得强基计划录取资格。该校连年被授予“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称号。2022年,该校还被中国科协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授予“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优秀组织实施单位”称号,全国仅9所学校获此殊荣。
近日,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山东省赛区)获奖名单公布,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有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有1名学生入围省队,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有学生入围省队的学校之一。
章丘四中一直重视物理竞赛,并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状态。2015年有4人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2人参加了北京大学金秋物理营,并获得北大自主招生指标。之后,每年都有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或全国一等奖。尤其2018年,有6人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创学校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和该校一直重视物理竞赛,且有一名高水平的物理竞赛教练有很大关系。
目前,章丘四中物理竞赛主要由王光明教练负责。2015年,王光明来到学校后,根据学校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物理竞赛培训机制,并得到学校的全力支持。
首先是选才,高一学生入学后可以自愿加入物理竞赛兴趣班,每周上半天课。经过1个学期的培训,学校从中选拔出15到20名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提高培训强度。每年5月份开始物理竞赛集训,一直到9月份省赛结束。
在培训内容上,王光明通过多年摸索,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法,每个阶段都会进行针对性培训。比如,第一阶段主要给学生讲解物理和竞赛的衔接,第二阶段讲解竞赛大纲等。“适宜的培训系统和学校的支持,是我们能够一直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下一步,随着教练队伍的增强,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王光明说。
在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山东省赛区)中,莱芜一中延续了往日辉煌,有1人进省队,4人获得一等奖。
据了解,莱芜一中是一所竞赛传统强校,不单是物理项目,其在数学、化学、生物等竞赛中都有较强实力,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入围省队,在国赛中摘金夺银,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莱芜一中能够在竞赛中保持竞争力,和该校完备的竞赛培训体系以及人才培训机制有很大关系。多年前,莱芜一中成立竞赛部,配备老师和办公场所,以及专门的教室和实验室,全力支持竞赛的各种需求。
据莱芜一中物理竞赛教练刘杰介绍,莱芜一中竞赛培训体系已经成熟,高一开学后进行人才选拔,5门竞赛项目同时开展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最多选择2门。经过2周培训,开始第一轮选拔,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科。
10月,开始正式上课,并利用晚自习或周末时间进行培训,一年后成立竞赛班。临近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要专心准备竞赛直到省赛结束,入选省队的学生则要坚持到国赛结束。其间,莱芜一中会根据情况,邀请专家教授到校讲课,还会带着学生到外地进行交流学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莱芜一中一直保持着老带新、自己培养教练的传统,每一个项目至少有2名教练,一老一少,一主一辅,相得益彰。这也是莱芜一中在竞赛方面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
原标题:用不同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 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